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下面是新京报记者就商务部提出降低中高档消费品(包括奢侈品)进口环节税收问题对我做的一个访谈录。这是我个人的观点,不代表任何部门和单位。欢迎讨论。

 

新京报:您认为是否由于进口环节的税收过高导致进口奢侈品品国内外价格倒挂,从而导致大量的包括代购在内的海外购买?

 一般而言,出产地价格要低于销售地价格。国外商品卖到中国,在中国的价格通常要高于国外价格,这其中有经销成本、财务成本、运输成本、储藏成本等等。此外还有供求关系,例如有些国外品牌,在国外认知度不高,是中档货,而在国内的认知度却很高,变成高档品,国内购买者竞相追逐,价格就抬升了。对于奢侈品的追求,国内远远胜于国外,这也是导致国内同样品牌的进口奢侈品高于国外,因为国内的需求更大,价格也就更高了。还有一点,中国居民到国外购物,还可以获得出口退税,这更使得国外价格较之于国内更低。至于进口环节的税收,那是一个边际因素,自然也会抬升价格。但只要国内对国外奢侈品的追逐热情不减,即使是降税,甚至取消了,国内奢侈品价格也难以降下来,也就是说,降税未必降价,倒是奢侈品经营者的利润空间由此也扩大了。

 新京报:对于此次分歧,商务部强调是中高档商品进口环节的税,财政部网站则使用的是奢侈品税,如何界定奢侈品和中高档商品?

刘尚希:中高档消费品跟奢侈品在表达上有些差异,奢侈品是高档商品,中档商品是一个含混的说法,实际上中高档商品跟奢侈品还是有区别的。奢侈品的一个属性就是非必需品,既然是非必需品就超出一定时期和阶段人们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这个范围。其象征意义、心理感觉远远超出其实用功能。

比如富豪非常有钱,他们可以花钱买私人飞机,花十几万买一个LV包,这种行为在一个社会中是允许的,但却不能倡导大家去攀比这样的生活,有的人没有这样的财力也要向这方面靠齐,省吃俭用去买一个几万的品牌包,这是一种盲目的攀比消费,这种奢侈消费是很不健康的,不应当鼓励这类消费。奢侈品中有些东西无益于人的身体健康,像烟酒等。

        新京报:你认为是否应该取消或降低奢侈品税?

    刘尚希:讨论奢侈品进口环节的税的问题,先要搞清奢侈品的内涵,在社会消费当中处于怎样的位置。不能简单说很多人到国外买奢侈品,与其这样还不如降点进口环节的税,把奢侈品引到国内让大家在国内买。实际上这是从表面现象看问题,有点偏颇。

当前对奢侈品消费的判断和认识存在误区。既然是奢侈品,绝不会因为降低进口环节的税就降价,它一定会保持同类商品中的价格高位。也许价格略有降低,但绝不会降到一般水平自贬身价,以此保持其顶级的品牌身份,让普通消费者可望而不可及。品牌认知上很普遍、很流行,但只有高收入阶层才能买得起,以此变为财富、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这就是奢侈品的一个内在属性。所以奢侈品的市场定位是高端人群,而不是普通消费者,价格昂贵是其标志性的特点。现在有种说法,应该降低进口环节的税让更多的人买得起,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是把奢侈品当作普通商品来看待了。

此外,对奢侈品消费行为的认识也存在误区。我们允许奢侈品消费行为的存在,但对奢侈品的消费并非越多越好。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GDP仅占全球GDP的9.5%,奢侈品消费却占到全球的1/4,我觉得这并非是一个好现象,而是应当反思我们的消费是否缺乏理性,正在向一种不健康的方向发展。

目前国家政策提倡扩大消费,有人就认为只要是消费就要鼓励,包括奢侈品消费,但其实这种认识存在误区。在贫富差距很大的背景下,为奢侈品消费大开绿灯是有负面效应的。这种盲目攀比的消费形式不仅会给年轻人带来压力,也不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新京报:有观点认为奢侈品是动态的概念,很多以往被定义为奢侈品的商品现在已经转变为大众消费品,而这部分消费品应该取消或者降低进口环节的税。

    刘尚希:奢侈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现在有些商品确实由奢侈品变成了中档商品甚至普通商品。对于这类商品是否应该降低进口环节的税促进进口,以便老百姓消费,这就要考虑到国内的经济问题。

任何一个国家都在保护本国经济,如果打开大门把这些商品都放进来的话,对国内企业造成的影响和风险还需要谨慎评估。不能因为国外产品的质量好,就全部放进来。以奶粉为例,如果把国外的奶粉统统放进来,国内的奶业就会全盘崩溃。这看起来是在为老百姓做好事,但从长远看,中国人喝牛奶以后可能就要长久依赖国外,那么国内的这些企业就不要了?尽管现在中国奶业存在问题,确实需要改进和整顿,但不能以此作为理由把外国的东西大量放进来,满足短期的利益。

 新京报:一种观点认为放开或部分放开进口环节的税对国内企业的冲击不一定很大,也可能带来“鲶鱼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

刘尚希:竞争是要适度的,要考虑国内企业的承受能力。中国不是发达国家,无论在管理水平和技术方面,跟国外企业相比都有很大差距。不能抽象地去谈“鲶鱼效应”,得看具体情况。

新京报:你的意思是调降或取消中档商品进口环节的税必然会严重冲击国内企业?

刘尚希:风险很大。降进口环节的税奢侈品不一定降价,但对中档商品来说,如果取消或降低进口环节的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就会形成倾销,因为出口国对于出口商品一般是零税率,而国内的同类商品却含有增值税和消费,这样就造成税收上的不平等待遇,会导致大量的国内企业倒闭。降低关税是趋势,但不等于放弃保护。作为发展中国家,放弃保护等于自杀。

更重要的是,这会导致扩大内需的政策落空。国内很多企业已经形成很大产能,一边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另一边则放进来大量进口商品跟国内同类商品展开不平等竞争。现在社会上崇尚洋货的多,更多人去买外国品牌,使本来就不足的国内购买力和内需市场更加不足。这样,国内企业、国内产品只有两条路:要么寻求更多出口,出口到世界的低端市场,要么就是死掉。如此一来,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不是降低,而是进一步提高,使我国在国际市场分工中进一步被锁定在低端产品市场,使我国经济更加脆弱。

所以,所谓降低或者放开中档商品的进口环节的税无异于饮鸩解渴,与扩大内需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背道而驰的。

 新京报:这么来看保护国内企业跟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是一对矛盾?

刘尚希:这不是矛盾的问题,是一个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问题。任何国家都会保护本国经济,如果因为国外的东西便宜、品质好就打开大门,那么本国企业永远也发展不起来。我们要关注民生的长期改善,不是眼前改善一次就完了。

我们不能仅仅看到眼前的利益。不能说挡不住就干脆打开它。挡不住的原因是什么?中国很多人在消费方式上崇尚洋货,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的企业、中高档品牌还要不要继续发展了?现在如果敞开了,国内企业就更弱了,品牌也建立不起来,中国货永远成了低档货,整个国家的竞争力怎么能上来?

目前中国还没到敞开进口消费品的时候,国内消费品生产能力相对增强了。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同样的东西国产质量也不错。目前中国的品牌虽然仍有缺陷,但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政策上我们应该继续给予支持。但有些人迷信洋货,不能在公共政策上鼓励这种消费心理。如果因为一部分人喜欢洋货就降低进口环节的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的目标就会成泡影。

不能因为外汇储备多就乱买,我们应当买外国的资产和关键的技术,然后消化吸收创新增强中国的竞争力,而不是先过眼前的好日子,这不是某一部分阶层的利益受损的问题,而是国家战略。

 新京报:有观点认为放开或取消一部分消费品关税能够将海外购买力转移到国内,从而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内需。

刘尚希:认为通过降低进口环节的税扩大内需就大错特多了。进口商品是来自国外品牌,由境外企业生产的。中国人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购买国外商品,从经济上来说是一样的,拉动的都是国外商品的生产和外国的经济,对本国经济基本没有正面效应。

有人说把进口商品引进来,需要经销人员,这样就增加了就业,并且在经营进口商品过程中也会产生税收,这对中国经济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这部分税收已经被减免的进口环节税抵消了,扩大的就业也会被增加的失业所抵消。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同时通过经营进口商品扩大就业的办法也不是正途。

有人说因为进口环节的税导致进口商品在国内的价格高于国外,取消这部分税后,大家就不到外国去买了,把钱花在国内,这就扩大了内需,这是不对的。钱在哪个地方花出去无关紧要,关键在于买的是哪国的商品。

扩大内需的含义是通过国内市场的扩大,消费者消费需求的扩大,使国内的产品减少对外需的依存度,也就是说国内生产的产品在国内市场上能够更多的消化,而不要更多的依赖外需。

如果降低进口环节的税对国内市场会产生冲击,将国内更多的需求引向国外产品,对外依存度反而提高。

 新京报:如果取消或降低进口消费品进口环节的税,对财政收入有怎样影响?

刘尚希:2010年进口环节的三种税12518.47亿元,这些税都属于中央税,是中央本级支出的主要来源,2010年中央本级支出15989.73亿元,从中不难看出,进口环节税收的份量。如果取消或者调降都会对财政收入会产生大的影响。如果降低进口税,进口商品经营环节的税收可能增加,但这部分增加的税收远远补不上降低或取消进口税带来的财政收入减少。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国国家都有进出口,但既不是为出口而出口,也不是为进口而进口,而是希望通过国际贸易来增进本国利益。若是相反,进出口都要限制。若是有利于增进我国利益,那怕减少再多的税收也是值得的。2010年7300多亿元的出口退税主要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若是不能增进我国利益,那为什么要降低甚至取消进口环节的税收呢?

 新京报:您认为目前各方对中高档商品消费税是否调降有分歧的原因是什么?

刘尚希:有分歧的原因是各自站的角度不同,立场不一样,考虑的方面也不一样。以我的理解,商务部提出降低或者取消进口环节的税主要是从进出口贸易的角度,商务部是管贸易的,降税后,贸易规模就扩大了,也许还有其他的依据。

我认为不能打着民生的名义大肆进口,短期和特殊情况是可以的,比如国内某一种商品比较短缺通过进口弥补等,但不能敞开大门。

 

话题:



0

推荐

刘尚希

刘尚希

113篇文章 8年前更新

  湖南人,财政部科研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贴专家、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关注公共性问题,尤其注重从不确定性和风险的角度来观察研究经济、社会问题和宏观政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