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年底突击花钱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财政部也通过召开视频会议强调,要坚决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能否通过一次会议或者发一个文件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是一种体制性现象,不是偶尔的工作失常。不深化改革,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年底突出花钱的现象就会年复一年地反复出现。

有两种情况属于年底突击花钱:一是收入预算执行到年底时出现超收,这些超收收入事先没有安排用途,年底突击使用。如果没有经过法定程序,则是一种违法违规行为。对于这种突击花钱应当严格问责。二是支出预算执行前松后紧,前慢后快,具体体现在支出预算的执行进度慢于时间进度,到了年底只剩下很短的时间,而账上趴着很多钱还未花,为了完成支出预算,就产生了突击花钱的行为。这种情况虽然不属于违法,但突击花钱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无论是那种情况,突击花钱都是预算执行中的问题。表面看起来,这是财政部门的问题,其实,这不是财政部门所能解决的。财政部门受政府委托管理预算,但真正花钱的是政府各个部门。各个部门有自己的部门预算,部门预算汇总构成总预算,账在财政部门,钱花到哪里去,花多少,却是由各个部门说了算,财政部门只是起一个综合平衡的作用。由于信息不对称,各个政府部门“应该”花多少钱,很难有一个公认的标准,除了工资、办公经费这样的基本支出可以按照定员定额走之外,项目支出的掌控权实际是在花钱的各个部门。应该搞那些项目,应该花多少钱,真正心理明白是花钱的各个部门,但这是各个部门的“秘密”,谁都不会把底透露出来。多要钱,给每一个项目争取更多的钱,这是每一个政府部门常年都在做的功课。谁也不会说,我的钱多了,总是在讲钱不够。在透明度不高的情况下,难免出现有的项目钱多了,到了年底花不了,但为了不影响下一年要更多的钱,总是会想方设法花掉这些“多余”的钱。

另外,政府各个部门在编制预算的时候,下一年度的任务并不是十分清楚,具体要干哪些事,具体项目安排,实际上是不清晰的,往往只有一个大概。在没有详细的任务清单和项目库的情况下,往往是等到预算批复下来以后,再来分解预算,然后再落到各个项目上去。而项目有一个立项、论证、可行性研究、评估的过程,如果是涉及到地方政府,则还有一个上报、评审、汇总、批准的过程。全国人大是3月初召开,预算审议通过批复到各个部门,往往到了4月份,然后再分解、落到项目上,经过上述那些步骤,通常是已经到了第三季度。财政部门账上显现出来的结果是,仍有大量的钱趴在账上,从而形成了年底突出花钱的现象。

由此不难看出,突击花钱现象的产生是行政管理体制不完善,行政治理存在缺陷导致的。在部门职责、任务难以清晰界定的情况下,各个部门总想多要钱,多干事。而该不该干,这不是预算编制能解决的。部门行为短期化,没有真正能指导部门年度计划的中长期规划,定一年,干一年,项目储备不足。不是项目在等钱,而是拿到钱后去找项目。这样一来,大量的支出都堆到了年底,突击花钱也就无法避免。

因此,要杜绝年底突击花钱,必须靠深化改革,完善行政治理,其中,提高部门预算的透明度是关键。

 

话题:



0

推荐

刘尚希

刘尚希

113篇文章 8年前更新

  湖南人,财政部科研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贴专家、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关注公共性问题,尤其注重从不确定性和风险的角度来观察研究经济、社会问题和宏观政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