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4月13日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做客“中国经济网——中经在线访谈”,就当前大家所关注的“医改”话题与网友进行了交流。

主持人:我们知道前一段时间新的医改方案已经正式出台了,我们老百姓最关心的当然就是如何行之有效地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是一直以来,政府的医疗卫生投入不足,被视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症结,这次国家也是大刀阔斧投入了巨资进行改革,我们想知道这8500亿元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刘尚希:8500亿元是今后三年的投入。这是充分考虑了这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根据我们国家的各种情况测算出来的。因为当时有个测算数,以后每一个年度具体体现到每一年的预算里面。而且体现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预算里面去。所以现在提出的8500亿,实际上是一个预算的概念。这个预算实际上是一个中期预算,然后分年度执行,三年逐步的到位落实。

主持人:我们如何把这部分资金行之有效的运用?

刘尚希:落实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一个是中央推进医改的决心很大。因为医改是涉及到全民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改革。中央下定了决心,在这个方面财政怎么样把这个钱筹措到位,然后各级政府怎么样把这些钱用到五项改革里面去。我想现在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就是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都认为搞这项改革是意义重大的。而且是老百姓有这方面的要求。我觉得从这个意义上讲,谁也不会去懈怠这个事情。

主持人:基本医疗保障到底需要多少资金呢?

刘尚希:现在每一项医疗保障到底需要多少钱还在进一步反复测算。我刚才说了,8500亿是一个概算,还谈不上是一个精确的预算概念,是一个概算的概念。每一项基本医疗保障到底需要多少钱,要根据医疗改革的进程,在探索过程中逐步的明晰化,不可能现在想得很细。

刘尚希:因为改革不像盖房子那么简单,盖房子盖多大面积,盖在什么地方,然后我就可以测算需要多少水泥,多少钢筋,推测出来多少钱,这个是八九不离十的。但是改革工程和基建工程完全不一样,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在改革的过程中,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可能就没有办法控制。到那个时候具体每一项花多少钱现在是很难说清楚的。

主持人:这样的话地方和地方也是不同的。

刘尚希:是的,现在各地方的情况都不一样,现在是中央投入带动地方政府投入,每一级政府都要投入。在每个省市县怎么样分清投入的责任,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也不一样,因为每个省的发展状况不一样,财政状况和财政实力也不一样。有的省可能自主财力比较多,更多的省像西部的省更多的是需要转移支付,在这种情况下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考虑。

主持人:我们也知道,8500亿中的绝大部分或者是主要部分将用于基层,您刚才也提到了,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那么向西部倾斜的比重有多大?

刘尚希:这个比重现在还是一个概算的概念,或者说是一个初步的框架。具体有多少,也要体现在每一年的预算里面去。等到概算变成预算,这个数据就很清楚了。当然现在在原则上是要向西部倾斜,向基层倾斜。这个方向是没变化的。但是倾斜到什么程度?恐怕要考虑各个地方的利益。中央的政策倾斜,但是还要考虑转移支付资金的来源。

刘尚希:比如说现在经济增长滑坡的情况下,导致财政收入连续的负增长。连续负增长的情况下,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来源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倾斜的力度有多大,就要根据整体情况来决定。或者说不能是凭完全主观愿望能做到的事情。

主持人:这要视情况而动。那么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事业与医保之间有什么矛盾?

刘尚希:我觉得这个没有矛盾。我们现在强调医改的公益性。公益性就是非盈利性的。非盈利性社会资本也可以做非盈利性的。当然也可以做盈利性的。所以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实际上也是有两块,一个是盈利性的民营医院,一块就是非盈利性的民营医院,例如慈善机构来出资办的医院。对这块现有我们的政策和医改方案实施的安排,整体上来说没有冲突,是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来办民营医院。

刘尚希:比如说我们2008年的民营医院大概是4000多家,比五年前翻一番,总体来说这些年也是鼓励民营医院发展的。当然,这些民营医院的发展可能不太理想,但是今后可以出台更多的政策鼓励他。因为在医保方面,也可以把民营医院作为定点医院,只要达到一定的条件。这样他也可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就是政策上一视同仁,待遇上同等对待,不存在歧视的问题。

主持人:有一些专家说这次市场味特别浓,那么市场化会不会导致一些非良性的竞争?比如说民营医院增加了,我们就没有很切实地加强监管了?

刘尚希:那是一样的。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对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都要管起来。不能说只管公立医院,在标准上、市场准入上、监管上是同等的要求。市场竞争这块满足的是市场方面、医药方面高端的要求,这个是通过市场的方式满足。公立医院更多的承担基本医疗的服务。

主持人:会不会不好管呢?

刘尚希:这个管理有很多的难题。没有任何一项管理不是创造性的、创新性的,没有什么现成的模式可以复制过来。尤其是医疗卫生,这个是世界性的难题,政府部门怎么管?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怎么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怎么管?政府的其他部门怎么管?社会怎么监督?这些实际上都要根据每一个国家的国情,具体发展的阶段,形成比较合适的、有效的管理模式。

主持人:我们知道现在有一种观点说,公立医院搞医药分开,取消15%的药价加成,三甲医院至少每年要减收1000万元以上,将导致医院生存艰难,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刘尚希:我想这是个案。因为这个数据非常具体。三甲医院减少一千万,这肯定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但是现在靠药品的收入来养活医院的方法是行不通的。有一个流行的说法叫以药养医,我解读一下以药养医。就是说医院的门诊收费、其他各项检查的收费都是有标准的,卡死了。医院要想获得更多的收益,就是靠药品加成。

刘尚希:抬高药品的价格,把这个价格转移到患者的身上去了。这个就是典型的一边卡死、一边放开,医院充分的利用了放开的这边,这个就是市场化了。那么利用这块来谋取自身的利益,在这个时候医院就变成了一个经济人,他的公益性就很难体现了,他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是以盈利为目标,不是说以病人为中心,所以它的公益性不能体现,社会反响就非常大,看病难、看病贵。这个肯定不能这样下去,这样下去的话,老百姓的意见越来越大。

刘尚希:所以,现在取消药品加成这是很必然的,我认为对这个问题要两方面来看。一个方面是我们过去是以药养医,但是医院变成经济人以后是以药谋利,不是养的概念,是谋利的概念。医院想扩张,要建高楼、买大型仪器设备,钱不够的话就要想办法,从市场的途径来要钱。还有医生收入水平的提高,现在没有一个透明的概念。谁都知道医生的收入水平并不低,医生为什么有积极性去开高价药?也与他们自身的利益相联系。

刘尚希:所以,从这个方面来看,以药谋利过去做过头了,不是说药进到医院以后开给患者再贴款,那也不行。所以现在改革方案里有个药事服务费,就是我给你开处方我还是要付出劳动,所以适当的收取费用也是必要的。

刘尚希:但是不能根据药品价格加成的方式来进行,那样的话药品的价格到了医院以后就会成倍翻番,而且加上药的进价渠道又非常困难,导致了很多腐败问题的产生。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形成一个良好的药品定价机制,涉及到基本药物进入的问题。

主持人:我们现在讨论特别多的是药事服务费,药事服务费提高以后,是不是还会增加患者的负担?

刘尚希:药事服务费实际上就是劳务收费,就像门诊费、检查费,因为医生开处方要付出劳动,所以从这方面弥补他劳动的报酬,它是从这方面形成的。当然,药事服务费到底收多高?要价格主管部门来定,不能想定多少就定多少。把原来药品加成的这块收入再转到这上面来肯定不行,那不是换汤不换药吗,改革肯定达不到效果。所以,药事服务费不会收太高,比原来药品的加成给病人带来的负担要大大减轻,这是肯定的。

主持人:这样的话国家投入就要加大。

刘尚希:是的。

主持人:改革后医院的经费保障是不是完全靠政府?

刘尚希:国家的投入加大体现在基本医疗的公益性上,这并不意味着国家大包大揽,全部包起来吃大锅饭,这样的话就回到过去了,什么也不用想了,干多干好都一个样,干好干坏都一个样,这样医疗服务的质量、效率就会大大降低,这对病人来说反而是不利的。

刘尚希:所以,现在是国家加大对医疗卫生行业的投入,但并不等于是像吃大锅饭那样包起来,这里面也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在你的工作任务、工作绩效得到进一步提高的情况下,政府给你相应的补偿,这和每个医院的努力程度是挂钩的,不是说把所有的经费都包了,这种情况就是吃大锅饭,就是回过过去了,那是不行的。

主持人:那么医药分家,谁来养活医院?

刘尚希:医院不是谁来养活的问题,它实际上是靠两块收入,一块收入是靠政府的投入、补偿、补贴,还有一块是靠医疗机构自身的努力所获得的服务收费,他有稳定一块,像医保基金的收入,医保建立以后,病人到医院看病,相当一部分付费是医保基金里付给医院的,如果医院服务好,绩效高,那么从医保里得到的收入就多。

刘尚希:假如服务质量很差,态度很恶劣,患者不喜欢到这里看病,得到的收入就少。即使公立医院,也有个竞争的问题,不是说一点竞争都没有。比如说好多医院都是定点医院,患者可以到这个医院,也可以到那个医院,如果你干好了,患者觉得这个医院服务不错,确实为病人着想,以病人为中心,看病放心,负担为轻,在这种情况下,医疗保险机构也愿意更多的和这个医院保持紧密的联系。

刘尚希:对他们来说少花钱,因为病人看病相当一部分费用是由保险机构拿钱。所以,也不是说没有竞争,公立医院怎么改革,保持它的公益性也有个竞争的问题,只有保持适度的竞争,才有效率,才能提高服务质量,才能保证医疗服务安全、有效,真正减轻老百姓在这方面的负担。

刘尚希: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不要理解为公益性以后就没有竞争了,就吃大锅饭了,躺在国家身上全部包起来了,这恐怕是错误的概念。但也不能理解为彻底市场化了,政府不管了,你自己找市场上找饭吃。所以,不能走极端,不能说完全市场化,也不能说政府完全包起来,与主观努力不挂钩了,这也不行。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两部分收入来源,哪部分更大一些?

刘尚希:我觉得服务的收费会占相当大的比重,因为国家的投入相当一部分是投入在需方,就是投给老百姓,比如政府大量的钱是用于医疗保障,基本的医保,老百姓都有医保,看病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医保的收入,这就属于医院的服务性的收入,比如门诊费、检查费等各项费用。另外,像公立医院大型的基本建设、仪器设备、学科的发展、政策性亏损,由政府财政提供补偿。至于说哪个比例大,改革以后一段时间,测算一下就会知道了。

主持人:您觉得破除以药养医的关键是什么?

刘尚希:破除以药养医的关键还是体制问题,要体制上面改革。我认为这次医改的一个亮点就是把体制的改革和医改的投入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不是说光投入,在投入的同时怎么把制度和机制建设好。以药养医长期是这样一种状况,也就是说我们以前的体制设计上在这个问题上出了一些偏差。

刘尚希:在医药卫生行业完全市场化,那肯定是不行的,因为他们的服务带有特殊性,它是高度的信息不对称,你到医院去看病只能听医生的,医生说吃什么药就吃什么药,因为专业性非常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医生想牟利的话太容易了,所以以药养医要从体制上改革。

主持人:如何才能保证地方政府投入能够及时、准确、到位?

刘尚希:要从两个方面,一个是要各级地方政府的努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他们在这方面已经形成共识了,地方政府也会积极地筹措资金应用于医改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就是中央的转移支付。毕竟很多地方对中央转移支付的依赖程度是相当高的,尤其是西部地区,中央的转移支付要及时到位。在这种情况下,医改投入我觉得就没什么问题,可以顺利到位。

主持人:现在农村医疗基金仍存在截流、挪用的问题,如何保障国家投入的资金能够确实用在医疗上面?

刘尚希:农村你是指新农合吧?这块的总体情况还是可以的,当然也不排除个别的案例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从新农合来看,因为我参与了新农合的一些调查,到县、乡现场走访,有些地方确实对新农合的管理力度非常大,谁也不敢把钱挪用。当然个别地方也出现了这种情况。

刘尚希:但是,我们要以此提高警惕,加强监管,防止由于地方制度上存在漏洞而把这些钱挪作它用。出现这种情况可能对医改造成很大的负面作用。所以,监管非常重要,一方面加大投入,一方面加大监管,光有投入,监管的力度不加强,钱很可能就用不到点子上,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

主持人: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医改的一大亮点,我们国家如何评估医院的表现和运作成本?

刘尚希:评估医院就涉及到投入机制的问题,比如说农村三级卫生网络,县、乡、村都要建立医疗卫生机构。现在对于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基本上政府是要兜底的。当然兜底并不是说全都包起来,而是要确定他们的工作任务,核定工作任务,在这个基础上核定他们的收支,根据收支的差额在绩效考核上可以给予补贴。

刘尚希:核定他的任务,比如说乡镇卫生院,根据你这个地方有多少人口、当年的情况、再根据前一年的情况核定大概工作任务有多大,再根据工作任务核定收入多少钱,病人的付费有一块收入,医保有一块收入,这是经常性的收入,大概有多少。再核定你的经常性支出,大概花多少,要进药,一次性用品的耗费等等。

刘尚希:经常性的收入和支出核定以后有个差额,这个差额就作为政府补贴的依据,编在当地政府的预算里面就给你相应的补贴。这是作为预算给你安排了这笔钱,但实际到底给你多少钱,就要看你绩效的情况,服务的质量怎么样、老百姓满意不满意、当地的健康水平是不是有所提高,在这个基础上绩效考核上再实际地把钱拨给你。

刘尚希:如果你做得好,原来核定的数字差额比你实际的差额要大,在这种情况下你干得好,政府就会相应地减少这块,另外根据原来核定的收支差额来定照样可以给你这笔钱。但是,如果实际的差额比核定的差额大的话那就反过来了,说明你的工作没到位,就不会增加给你的投入。

刘尚希:干的好了就会多投入,干得差就会少投入,人员福利工资等方面就会受到影响,所以有个激励和约束机制的问题,干得好的多的这就是激励,干的少的差的这就是一种约束。当然这个机制整体讲是在政府给你兜底的前提下来发挥作用的。兜底就是事先核定你的缺口,你差多少钱,要保证你不差钱。

刘尚希:但是保证你不差钱,不是说实际的数,而是事先核定的数,有一个计划、任务,核定的标准数字差额,保证你这个不差钱,然后再看你实际完成得怎么样。这样使政府的兜底、政府的补贴和医疗机构的主观努力程度紧密结合起来。

主持人:还是要看这个医院的绩效如何?

刘尚希:对。还要看主观努力,不能完全不看主观努力,要多少给多少,大锅饭是没有效率的,服务质量也不可能提高。搞计划经济这么多年,我们应该有深刻教训了。

主持人:方案提到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取得突破,怎样才算取得突破?界定的标准是什么?

刘尚希:现在是试点,2010年再去推开。我想所谓的突破就是在公立医院的运行机制上要重新建立,现在公立医院有的可能要转成民营的,但是我想怎么转?这里面涉及到人的问题,也是广大的医护人员最关心的问题,你说把我转成民营医院是不是不管我了?

刘尚希:但是这个也是试点,中国这么大,每个地方要根据每个地方的具体情况去探索,去总结经验,不是说有多少比例一定要把公立医院转成民营医院,要根据具体情况,如果转成民营都挺好的就转成民营,也不是强制性的,这方面会充分考虑到广大医护人员自身的利益,也会考虑到每个医院的具体情况和承受能力,也包括观念的转变。

刘尚希:地方上有的民营医院办得很好,福利待遇很高,他高薪聘请医生。有的医生可能觉得这种民营医院机制很好,他也愿意这样,这样的话转成民营医院的阻力就很小了,这样就转成了。所以这种整合不是强制的过程,要根据实际条件,等到条件成熟了就慢慢地转型。

刘尚希:没有转的这部分公立医院要真正承担起基本医疗的服务,就要建立起整套的机制,这个机制包括医院的治理结构,服务质量怎么监督,绩效怎么考核,这些都有一整套的东西,都有待于在改革的实践中去摸索、去探索,现在很难想象出一个什么模式出来,然后在全国套用,这很难。

刘尚希:改革实际上干的都是前人没有干过的,在实践中靠摸索的,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而且有很多的不确定性的因素在里面。所以,我认为公立医院的改革整体来说大方向现在是明确的,但是到底改成什么样,还有待进一步去摸索。

刘尚希:我经常打比喻,我说改革就像女人生孩子一样,现在知道怀孕了,肯定要生孩子,但是生男孩还是女孩,要等到生出来才能知道,你事前不可能知道的。当然技术高了男孩女孩可以鉴别了,但是其他的你也不知道,更不能判定这个小孩将来长得怎么样,个子有多高,更不清楚,改革类似于这个过程。

主持人:您这样说我们就明白了。国家投入巨资进行新的医疗改革,是不是会加重地方财政的负担?

刘尚希:这实际上是每一级政府应尽的责任,因为中央医改指导意见和医改实施方案里说得很清楚,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一项公用产品向全民提供。毫无疑问,这是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所以不存在什么加大责任、加大压力的问题,这本来就是你分内的事情,应该干。

主持人:也有消息说,有些地方为了缓解财政的压力,采用将部分入职较晚的医生由原来的事业编制改为人事代理制?

刘尚希:这项改革给地方财政带来压力这是必然的,我们从两方面说,一方面是你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确实有压力。因为投入8500亿,尽管中央也承担了相当部分,总体来看是四六开,中央是40%,地方是60%。那么对地方财政毫无疑问是一个不小的压力。

刘尚希: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怎么办?要去克服这种困难,保证医改投入的到位。公共财政是什么意思?是老百姓的财政,是为老百姓办事儿的财政,所以这个财政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想想办法,去筹措资金,保证投入。不能说影响医改的进程,那是不好的。

主持人:在改革的前期,医生的收入会不会缩水了?

刘尚希:前期改革,医生的收入缩水这要看怎么看,看是什么收入?是他的白色收入和灰色收入加在一起,还是仅仅看他的白色收入。我认为,如果灰色收入缩水,那是自然的,是应该的,必定要缩水。但是,如果说白色收入缩水,那要采用一些办法来进行保证,不能降低医生原有的生活水平。

刘尚希:我们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也要得到广大医护人员的理解,他们有了积极性才会积极地支持这项改革,只有他们投入到这项改革中,改革才能到位。所以,整体上是不会影响他们白色收入的,应当说跟整个社会的收入水平一样,都是逐步地有所提高,就是每个地方的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主持人:医疗器材的暴利问题在分配中有没有考虑到?

刘尚希:医疗器械的暴利问题是个复杂的问题。这个暴利是怎么产生的?比如说在工厂里面生产出来的仪器可能一万块钱,卖到了医院变成五万,甚至是十万,它为什么能卖得出去呢?还是个体制、机制的问题。原先这里存在一些腐败问题,但整体来讲是体制的问题。你的医院进了高端的设备以后,他们把这个负担转移出去,在这种情况下,都会对医疗设备改进。因为转移到病人身上去了。

刘尚希:比如说买了一个CT,给病人做检查,得一个小感冒就照一下,这样就要收费,这种情况下就会形成所谓的暴利。当然,最终设置一个正常的医疗器械市场机制,但是国家不能让他在价格方面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应该有个合理的生产机制、生产成本、流通费用,合理的零售差价里面要有。但是现在国家要保证医疗设备的投入,要实行政府招标的采购,以后医疗器械方面暴利的问题就会大大减少。

主持人:我们今天特别有幸地请到了刘所长,网友也就医改方案的有关问题特别踊跃地提问。我们现在来看几个网友的提问。

主持人:有一位网友问新方案中提出要推进医药分开,但并未提到以前讨论过的医院门诊药房改制为零售药店等具体措施,这意味着什么?

刘尚希:在整个实施方案里只是提的框架性的,方向性的,实际上这项改革会根据每个地方的具体情况去逐步实施。医药是要分开,重要的是不能拿药品的收入来支撑医院的运行,主要是解决这个问题。至于说在形式上,从地理上,药品销售在哪个地方那是次要的。哪怕医院有一间房,你可以在那里卖药也没什么关系,但是在机制上要分开,这是最关键、最重要的。

主持人:有一位网友问怎么理解城乡统一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刘尚希:城乡统一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我觉得这是我们医改里的一个亮点,基本公共卫生强调的是预防,怎么让大家少生病。预防为主,我们应该强调这种理念。所以我觉得这次医改的实施意见里面非常强调这一点。那么预防为主,这是基本公共卫生,完全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所有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都是免费提供的。

刘尚希:我们这次医改的方向很清楚,就是“人人享有”,就是城乡一样的。在某些方面甚至向农村倾斜,比如说像妇幼保健,城市里到医院里生孩子的比例比较多,农村到医院里生孩子的比率就比较少,以后政府就要在这方面提供更多的补助,鼓励农村产妇到医院里生孩子。这个能减少婴儿的死亡率。在孕产期的保健,这个也很自然。农村以前因为医疗条件的限制很难做到,政府在这方面要加强。比如2009年推出了孕妇服用叶酸,减少出生婴儿的缺陷。

刘尚希:因为现在我看到一个最新的统计数据,说我们国家每30秒出生一个有缺陷的婴儿,这个我想主要还是在农村地方,农村地区很多人缺少这方面的知识,他们不懂,再一个缺少相应的条件。城市里很多就知道,怀孕初期服用叶酸的话,可以大大减少缺陷婴儿的出生。我觉得这些都是应当一视同仁的,不能分城乡,都是一样的提供,要统一。

主持人:2009年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到2011年不低于20元,这个标准是怎么定的?

刘尚希:这个标准是根据当前的财力,财政可承受的情况,再一个是根据实际的需要,人均15元是个平均数,13亿人乘以15元,2011年加大到20元,逐步提高。国家重大基本公共卫生的项目、或是在09年要起步做的事情,我想是根据这个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测算出来的。

主持人:8500亿投资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有多大?会不会像某些专家预测的那样,会掀起一股医药板块投资热?

刘尚希:医药板块投资热现在还不好说,但是我想肯定会对医药板块有积极的影响,因为政府投入了这么多的钱,形成了需求,而这种需求就会对医药行业药品的生产、医疗器械的生产形成一个拉动,这毫无疑问是个利好。但是,这笔钱是逐步到位的,分三年,不是一次投入,有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影响会逐步显现。但是具体对资本市场,对医药板块的估价有多大影响,因为中间环节太多了,不好确定。

主持人:新医改中提到三年内每个行政村都将建有卫生室。卫生室有了,接下来就是医疗人员的问题,国家在财政补贴方面会不会对偏远地区的医疗人员进行相应的补贴和鼓励措施?

刘尚希:这位网友提的确实是关键性的问题。现在医改很重要的问题是人的问题,公立医院的改革是没有问题,三级农村卫生网络的建设,硬件设施相对来说依据现有的财力是很容易上的。但是人怎么到位?对于乡镇医生、村卫生室,每个行政村有一个医护人员,有全科医生,还有乡镇卫生院,这些医生怎么到位?我们过去叫赤脚医生,现在没有赤脚医生了,这些医生现在怎么培养?

刘尚希:我认为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积极政策。现在除了加大对新农村医生的培养,从制度和体制上也要鼓励一些医学院的毕业生到农村工作或者强制他们去工作一段时间。除了这些措施,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些本土、本地的医生。他熟悉当地情况,在这方面,过去像赤脚医生的经验可以吸取,像中医、西医,赤脚医生是中医也懂,号脉、望闻问切,西医听诊器也懂,是真正的全科医生。

刘尚希:一般的感冒、创伤都可以治疗,或者给你提出有效的建议。现在有些地方根本就找不到医生去治,一有病就要到大医院,对老百姓来说负担很重,对大医院来说也承受不了,这种状况是要改变。所以,人的问题确实很重要,怎么样尽快培养农村三级卫生网络的医护人员,这个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刘尚希:这次医改成功不成功?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取决于这方面,医护人员的培养能不能到位。现在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现有些地方硬件上得快,医院盖得很漂亮,CT、X光都有,但是不会操作,没有人。有一些医护人员可能也留不住,因为待遇太低。

刘尚希:在这种情况下怎么留住人,怎么鼓励新的人到那里工作,我想这不是简单的补贴的问题。当然,补贴很重要。但是,乡村医生的待遇再怎么高,让医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当乡村医生他可能也不愿意,你给他多高的待遇,生活环境他不满意可能也不愿意去。所以,这种情况下不仅仅是待遇的问题。

主持人:我们再看一个网友的提问,政府的财政投入是否会对拉动内需起到一定的作用呢?

刘尚希:毫无疑问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因为健康消费,就是用于医改的8500亿实际上就是个公共消费的概念,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就是公共消费的概念。当然这其中有一部分会形成固定资产,那一部分可以算做投资。从国民经济核算的角度来说是算做投资的。但这里面大部分是用于公共消费,属于消费性质。无论是消费也好,投资也好,那都是内需的一部分,等于是扩大内需,对拉动经济增长毫无疑问有积极的作用。

 

话题:



0

推荐

刘尚希

刘尚希

113篇文章 8年前更新

  湖南人,财政部科研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贴专家、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关注公共性问题,尤其注重从不确定性和风险的角度来观察研究经济、社会问题和宏观政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