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从经济、社会视角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本质概括。作为全党行动指南的邓小平理论,他的这一理论(邓小平的三大理论之一)实际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尤其是对我国而言,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目标是要达到共同富裕。

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来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完成得相当出色,年均经济增长达到9%,这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经济奇迹。但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来看,则还有相当大的距离,面临着很大的风险。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从打破平均主义开始的,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首次提出要克服平均主义。在1984年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先富”的政策导向,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自此之后,随着市场化改革方向的正式确立,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推进,“按劳分配”这个曾经被视为唯一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也被突破,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也随之确立。

按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由于社会成员拥有的要素秉赋——资本、技术、技能、管理、劳动能力等各不相同,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自然就会拉大。而资本在市场诸种要素中处于支配地位,拥有资本的社会成员自然就会得到获得更多的国民收入份额——利润。利润再转化为资本,资本带来更多的利润,从而在收入分配中占有更多的份额,形成分配循环:资本拥有者的收入份额越来越高。与此相反的是,只拥有劳动能力的普通劳动者,在要素市场获得的是工资,随着利润份额的提高,工资的份额自然随之下降,形成另一种分配循环:劳动力拥有者的收入份额随之下降,一旦失业,就会变成赤贫。世界资本主义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无产阶级,就是这样形成的。

显然,通过市场经济之路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世界历史证明了的可行之路;但要达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却不会自动实现。市场经济排斥平均主义。收入差距一旦拉开,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收入差距会在经济循环中自动扩大。适当的收入差距是必要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动力;过大的收入差距又会带来公共风险——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在经济上走向共同富裕,是实现社会进步,达到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这也是世界历史所证明了的。一个两极分化的社会,决不会是一个文明的社会,更不是社会主义。不难看出,手段与目标——市场经济与共同富裕之间并不天然匹配。对于这一点,倡导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理论家马克思恩格斯,做了无与伦比的深刻分析。也正是他们的天才发现和脱胎换骨的革命主张——广泛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促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不断改革——推进基本消费的平等化,从此走向新生。从这个意义上看,是马克思主义拯救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至于它才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尽管其收入差距、财产差距仍在扩大。

看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同富裕之路主要是在消费上,通过消费的资本化——人力资本——来实现,使每一个社会成员拥有更多的新型生产要素,如技术、技能、知识等;而收入差距则主要由要素贡献来决定。显然,分配改革只是盯着现有这块蛋糕——国民收入——做“你多我少”的再分配是没有出路的。

话题:



0

推荐

刘尚希

刘尚希

113篇文章 8年前更新

  湖南人,财政部科研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贴专家、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关注公共性问题,尤其注重从不确定性和风险的角度来观察研究经济、社会问题和宏观政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