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追求“确定性”是人类的心理本能

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人类总是在不断地追求“确定性”。偏安于小小地球的人类,幻想着永恒的存在,在观念中构建了一个确定的世界。追求存在的确定性是人类的永恒终极目标。无论从个体来说,还是就群体而言,莫不如此。从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术,到对“万岁”的集体呼喊;从柏拉图对爱的理解(对永恒、不朽的渴望),至现代社会对永续发展的追求,都是在寻求个体存在、集体存在、秩序存在、文明存在的确定性。心理本能从动物性的生理本能转化而来,融合了感性、理性与灵性。感性是反射,理性是思考,灵性是觉悟。在追求确定性的过程中,个体本能与社会本能会同时产生。

追求确定性是由人类的自我保护天性和最基本的心理需求所决定的。没有确定的环境、没有安定的内心、没有可期待实现的希望,人就会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更不用说人类文明的进步。所谓人类行为中的各种冒险举动,其实也是在追求存在的确定性,不过是不同层次的东西罢了,如更大的权力、更多的财富、更高的声誉、更巩固的地位、更广阔的疆域、更强大的国力等等。在不确定性世界中,人类总是需要构筑一个确定性世界,即便是观念上的,以此来保护和激励自身。这个确定性世界可以是个人的、国家的、以至于整个人类的。当前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国际大讨论,就是反映出地球人对生存环境的确定性的一种担忧。一个国家追求发展,以图崛起,也是如此。在不同的层面上,都需要一个由各种知识、观念支撑的确定性世界的存在。

不确定性是一切恐惧的基本来源。回想2003年的“非典”(即SARS)危机,不难体会到这一点。在“非典”病毒借助于空气肆意横行的不确定性环境中,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可能被那种致命的病毒感染,生命的存在显得极其脆弱。要不是现代医学知识部分地化解了不确定性,社会的集体恐惧将会更大。有人统计发现,“非典”的死亡率甚至不如交通事故的死亡率,为什么在“非典”时期的社会恐惧却如此之大呢?原因在于不确定性程度的区别。当现有的知识系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确定性的图景时,社会恐惧就会大大降低,甚至消失,尽管不确定性依然存在;反之,当现有的知识系统无法给予解释并提供帮助时,恐惧就会产生并放大,原有的秩序就会消失。科学与宗教是两个不同的知识系统,但在解释不确定性世界并帮助人类战胜恐惧的过程中,却发挥着互补的作用。

越是面对不确定的东西,人就会越发感到害怕。如各种恐怖故事或恐怖电影中的妖魔鬼怪,都是不确定性的化身。其实,它们都是人类经受各种各样的恐惧——如瘟疫、地震、风暴、洪水、干旱等各种自然灾祸和战争、屠杀、社会动荡、经济危机等社会灾难——之后积淀下来的集体心理阴影,再以文学的形式再现出来。现代电影以现代科技手段造出的不少灾难片、惊悚片、鬼怪片,都不过是让现代人体验人类曾经的恐惧,同时也是在不断地提醒和警示,告诉已经习惯于现有知识系统构筑的确定性世界的人类,不确定性的世界并没有被我们人类所改变,风险和危机永远是一把悬在人类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剑。

害怕和恐惧尽管并不令人喜欢(在艺术世界除外),但当它以公共的形式存在时,却可以促成另外一种结果:团结与合作,产生集体行动。面对恐怖主义,各国惊人地团结一致,共同应对;面对战争的威胁,尤其是足以毁灭人类自身的核战争,各国高举和平大旗,反对战争;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各国纷纷出台各种应急措施,放弃了经济意识形态的分歧,各国协调合作大大加强,如此等等。这是国际社会以集体的力量在化解不确定性带来的恐惧,追求地球人集体存在的确定性。对一个国家来说,更是如此。不期而至的灾难、危机,往往是集体情感升华的催发剂,也是改变集体思维的转折点,更是孕育集体行动的温床。

话题:



0

推荐

刘尚希

刘尚希

113篇文章 8年前更新

  湖南人,财政部科研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贴专家、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关注公共性问题,尤其注重从不确定性和风险的角度来观察研究经济、社会问题和宏观政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