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发展方式,要从改变经济循环入手
从短期来看,当前的发展方式使国民经济失衡,实现稳定发展的难度越来越大;从长期来看,国民经济的脆弱性加大,发展后劲衰减,抗击外部风险的能力显著下降。这种状况是在年复一年的经济循环中形成的。不言而喻,要转换发展方式,必须从改变经济循环入手,使经济运行中的非良性循环转变为良性循环。
那么,现行发展方式中有哪些非良性循环呢?
1.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的循环。
从整个社会来看,有两类生产:物的生产和人的生产,二...
从短期来看,当前的发展方式使国民经济失衡,实现稳定发展的难度越来越大;从长期来看,国民经济的脆弱性加大,发展后劲衰减,抗击外部风险的能力显著下降。这种状况是在年复一年的经济循环中形成的。不言而喻,要转换发展方式,必须从改变经济循环入手,使经济运行中的非良性循环转变为良性循环。
那么,现行发展方式中有哪些非良性循环呢?
1.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的循环。
从整个社会来看,有两类生产:物的生产和人的生产,二...
2003年,“物业税”这个新名词出笼,至今热议不止。在房地产市场不断膨胀的背景下,物业税一次又一次地成为了社会议论的热点问题。小税种,大讨论,这本来是一件好事。社会大众对税收问题越来越关注,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但在一波又一波的热议中,夹杂着对物业税的种种误解。这使得这种公共讨论不但没有使问题变得更清晰,反而变得复杂化,误解、希望、忧虑、期待、情绪等等元素混杂在一起,一个简单的问题变成了一桶乱麻。
误...
在全球经济还面临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国内经济复苏还不十分稳固,内在的增长力量还不够稳健的时候,继续实施积极的政策,把经济“扶上马,再送一程”是十分必要的。刺激政策轻易退出,将会有“功亏一篑”的风险。所以,必须认真落实各项财政政策措施,密切跟踪政策的实施情况,把握好政策实施的节奏、力度和重点,注重运用财政政策资金和相关政策来引导民间投资和居民消费,调动市场的积极性,让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基...
2003年,“物业税”这个新名词出笼,至今热议不止。物业税,其实就是房地产税的另一种说法。不少国家开征了这个税,但都是一个小税种。我国其实也早就有这个税种,1951年开征城市房地产税,1986年开征房产税,2009年这两个税种合并为房产税,征税对象为经营性房产。把现行房产税的征税对象扩大到家庭个人房产,那就变成了当前热议的物业税。不管怎样,这个税种在我国也只是一个小税种。
一个小税种,为何引起社会的如此关注呢?这...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地方政府的债务显著增长。由此产生了一种普遍的担忧和不安,甚至有的认为我国已经面临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到底应当怎样看待地方政府债务,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重大问题。
单纯就债务论债务没有意义
应当承认,地方政府债务近年来有快速增长。有的专家学者从贷款的去向来推算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在2009年天量贷款的背景下,认为地方债务危机已经变成了现实。之所以有这样的推论,一个重...
贫富差距扩大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据研究机构Corporate Library的一份报告,2006年标准普尔500强公司总裁平均薪酬为1506万美元。美国政策研究所发现,1980年美国工资最高的上市公司总裁的平均年收入是普通职员的40倍,而2006年,其收入差距达到了364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7年出版的《OECD Employment Outlook 2007》这份报告指出:过去10年中,在有数据的19个OECD成员国中有16个的收入差距扩大。其中,工资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
制定政府投资条列,应当说是一个进步。其中可圈可点的地方不少,但从进一步完善的角度来看,这个条列仍应作重大修改。这个条列偏重于微观控制,忽视了宏观优化;偏重于约束投资实施者,淡化了投资管理部门的责任和义务。总体看,这个条列带有过多的强化投资主管部门权力的色彩。
从其内容看,有缺失或不够完整。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引起重视和关注:
一是对于政府投资计划、重大投资项目的决策,人大在其中是一个什么角色只字未...
自从金银等“商品货币”退出历史舞台以来,通货膨胀作为一种公共风险给人们心理上投下的阴影总是挥之不去。通货膨胀的风险就像一团迷雾,总是难以看清楚其真面目。现代货币主义创始人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对控制通货膨胀风险开出的处方,就是只要“关闭货币水龙头,就可以制止在浴室中流溢满地的通货膨胀。”他主张的“单一规则”货币政策在实践中难以实行。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各国都在拧开货币水龙头大肆...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还没有找到一个令社会大众满意的体制模式,几乎各个国家的政府无不为此而受到诸多责难。可以说,医疗卫生制度改革是一项高风险的社会改革。
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在西方起步较早,100多年前就开始逐步建立包括医疗卫生在内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例如在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的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很强的社会福利性质,除了整容、治牙等少数医疗项目外,实行全民...
这是在去年8月份写的一篇东西,曾发过内部报告,在一个小规模的研讨会上也讲过其中的一些内容。偶尔翻看,与当前形势大多仍有相当吻合之处,故而贴出供同仁参阅。
一、当前发展方式的基本特征
要从发展方式的视角来观察当前的经济形势,有必要简单地勾画一下当前我国发展方式的基本特征。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是粗放的,“广种薄收”,靠高投入、高消耗来维持总产出的高增长,是一种低效的发展方式。其实,这仅仅是从物质生产的角度...
公共产权看似与公共财政没有直接关系,但实质上,两者是有内在联系的。公共收入按照取得的依据不同,可以分为“公共权力收入”和“公共产权收入”两部分,公共权力收入是依据国家的政治权力无偿取得的收入,而公共产权收入则是依据国家的财产权而取得的收入。公共产权由法律界定,其收入包括资源开发转让收入、如土地、矿藏、风景区、海域、湖泊等;政府行政事业单位财产收益,如拍卖、出租等;国有企业和国有股份红利,如独资企业...
对于长期性问题,不能用短期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从短期来看,当前扩大内需就是扩大投资、扩大消费。但是,从长期看,其背后的支撑力量在哪儿呢?
我们现在是靠政府力量扩大了眼前投资,也想办法扩大一些消费,但是背后没有支撑力量,那是持续不了的。
对于当前经济发展态势,我觉得,应当分阶段来看,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第一个阶段是应急。这个应急阶段,我认为已经过去。这好比病来了,很急,这个时候要应急,用各种手段...
与快速经济增长相伴随,我国的财政规模也迅速扩大,仅从财政收入来看,从1999年的1万多亿元,2005年3万多亿元,到2008年超过6万亿元。政府掌控的财政资源大大扩增,一方面,这使政府化解经济、社会、自然等各个领域公共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但另一方面,这也使从筹集到使用整个财政运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及其引发的风险也大大增加。财政管理失控、失效,不仅会降低国家能力,而且会损害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信心,其引致的风险包括经济...
积极财政政策效果如何,对于这个问题各方面都很关注。但要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很难,这个效果到底怎么评价,从哪个角度来说,都并非有现成的模型。我想,评价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积极财政政策,其功能到底是什么。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弄清楚就急着对它进行评价,恐怕会走偏。基于这种想法,我在重新思考,试图从从一个新角度考虑当前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我的观点是,积极财政政策重在减少经济运行和社会运行当中的不...
从眼前看,两者之间确实有矛盾。但保护劳动者权益是扩大内需的一项制度基础,如果工资的比重不能逐步提高,扩大内需就失去了根基,保就业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关键是如何把“度”把握好。从温家宝总理替农民工讨薪开始,劳动者的权益受到重视,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才不是像以前一样掉得那么快。正是因为保障劳动者权益,老板才不会拖欠工人工资。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基础,农民工手里才有一些钱,才有了今天农村的消费,家电下乡也...
2009年提交两会讨论和审议的预算报告中,再一次提出了“狠抓增收节支”。 这是各种财政工作会议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提法,无论是财政状况较宽裕的时期,还是在财政状况较为紧张的年份,几乎都少不了。如果孤立地作望文生义式的理解,这句话似乎是很容易解读的:增收,意味着增加财政收入;节支,则是表明节减财政支出。抽象掉时间、地点和条件,这样的理解也不算错。但如果仅仅是满足于这样的一般化理解,可能人们就会觉得与当前扩...